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时间:2023-01-18 05:41:00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1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掌握文中白描的景物描写的方法

2、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理解作者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作者对自然的审美态度——尊重自然、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匹马跑过草原

被诗人捉住

关进形容词的马厩里

骏马

死掉的马

——于坚《便条385》

请生说一说这首诗的主旨。

明确:能扣住物与词、世界本真和文学的关系来说即可。

引入于坚的散文《云南冬天的树林》。

一、要求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全文。并在读完以后说一说你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教后记中补充学生答案)

云南冬天的树林的显著特征是什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明确:云南树林的更替更接近于自然,树叶的生死有种大化的味道,悄然、平静。不像北方的树,每到秋天,它们像是抗拒恶劣的气候或是向上天申诉似的,一起从树冠上飞下,来向大自然展示它 ……此处隐藏7703个字……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我们不应流于所谓率也象征着向上,而落叶则必定是凋零的俗套,应以审美的姿态去接近事物本身。

如第6自然段

——我们提起“落叶”可能会伤感、寂寞、孤独、悲观。但是,这些人类附加于树林或落叶身上的意义已经构成了一种“阻隔”和“遮蔽”,“意义”横亘在人与树林中间,使人们无法接近对象,因为它们,我们忽略了真实的状态与言说以外的风景。要尊重自然作为客体的自在性,在自然面前,人作为主体必须放弃自己的优裕地位,沉入自然中去,让自然去呈现自己的状态。

如第14自然段

——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也因为敞开,我们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

(三)思维碰撞

1。 作者在最后为什么说“你的离去使树林的真相永远被隐没。回头望望,那一片耸起在星夜中的黑暗的东西,是你无以言说的东西”?

【提示】语言的尴尬,语言有先天的弱点,无法描述本真的自然。于坚笔下的树林依然是于坚的感受,不是你的。文字的背后造成了新的遮蔽。自然在本质上是无以言说的,他只是存在着。

2。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作者反复说“它在那儿”的含义。

【提示】作者写云南的12月份,树叶的两种姿态:一个在“明朗的高处”,“结实、茂盛、充满汁液”;一个在“阴暗的低处”,“干燥、薄、灿烂而易碎”。作者要强调的是自然的自然状态,“不需要言说”,当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与自然同一的时候,自然就会向你敞开,我们由此才看到真正的自然,一个物我同一的世界,神与物游,那是一个澄明之境。

《《云南冬天的树林》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