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安塞腰鼓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安塞腰鼓教案 篇1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 ……此处隐藏5189个字……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歌颂生命力量 歌颂黄土高原 歌颂民族精神 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上的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