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象》说课稿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河象》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河象》说课稿1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黄河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
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 ……此处隐藏4480个字……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化,完成既定的探究目标。但是,学生思维会存在局限性,那么,于学生思维阻塞处,巧妙点拨,发挥主导作用。预设如下:
(1)学生头脑中有“化石保存完整、斜入土中”这一整体印象,因而他们会首先关注大象失足落水及时间流逝形成化石这一直接说明化石形成的原因,而忽略落水前那些相关的铺垫性的因素,此时,教师引导:“大象为什么会去水边?”因为学生已经对这个故事很熟悉了,马上会与上文联系起来,它是去喝水了,喝水是因为天太热了,教师边引导边出示下面的线性图:
(热)→
(渴)→(喝)→(陷)→(腐烂)→(演变)
通过此过程,学生对科学家的假想故事有了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认识。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出天气炎热的程度及老象落水时的紧张的情景,因此,会加深对“炙烤、呆立不动、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这些词语的理解,此时再指导朗读会事半功倍。
(2)对老象落水一刹那的细节只是浅层次的了解。教师可出示老象出土时的图片,诱发对“脚踩石头、斜斜插入土里”的形象的回顾,通过图文、上下文联系来理解科学家假想的合理之处便水到渠成了。
在这部分的活动中,把握以文为本、以学定教。同时,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如: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读得缓慢,突出“扑踏扑踏”“走”“疲劳”“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当它看到小河时应读得高昂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干渴”“疲劳”形成对照。而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以紧张的语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学生的这次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把探索的机会给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联系、讨论、归纳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