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教案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蜡烛》教案 篇1【教材分析】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作品。作品刻画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文中只有关于她的动作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透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感受人物的心灵,感受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作品突出蜡烛这个细节,赋予作品一种亮色。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 ……此处隐藏7724个字……斗的友谊。
(2)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研读赏析
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投影思考题:
1、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2、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学生默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预期达到: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蜡烛的珍贵意义。
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象,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1、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2、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