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项链》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项链》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链》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一个部首,会写“白、的、又、和”四个字。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大海、沙滩、浪花特点。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美丽,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书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聆听美。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海螺和贝壳吗?
海螺是海洋中的一种软体动物的外壳,可用来做吹奏乐器。就是我们常说螺号。
贝壳是软体动物的外壳。贝壳形状奇特,色彩斑斓,可称为天然的工艺品,也可以做装饰品。
2、海螺、贝壳是从哪里来的?(大海)
3、大家见过大海吗?来听一听音乐,是什么的声音。(出示课件3、4)
4、同学们喜欢不喜欢大海?今天我们一起到浩瀚的海洋 ……此处隐藏8398个字……: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按情节发展顺序来)
(1)序幕部分
提问:序幕部分是怎么刻画她的虚荣的?
明确:她梦想着追求豪华生活,渴望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她觉得凭自己的美貌理应过这种生活;然而现实却是冰冷的、寒酸的,“没有漂亮的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她的梦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尖锐矛盾,可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正如文中所说“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这种对超越现实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执迷,正可看出她的虚荣。
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而他(她)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她)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
(2)“借项链”部分
提问:作者如何描写玛蒂尔德在借到钻石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
明确:“犹豫不决”、“不断问”——没有见到项链时的不安;
“心跳”、“发抖”、“出神”——发现钻石项链时的激动、神往
“迟疑”、“焦虑”——担心对方拒绝时的犹豫不安;
“跳”、“接”、“亲”、“跑”——得到允许后的兴奋。
师: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她在借项链时的几个心理变化,淋漓尽致地揭示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失项链”部分
a、提问:舞会上的四个“陶醉”说明了什么?
明确:长期以来的梦想得到实现,这种欣喜若狂、忘乎所以正反映了她极度膨胀的虚荣心。
b、讨论:生活和她开了一个绝大的玩笑,就在她的幸福达到顶点时,项链丢了。丢项链的可能性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