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大班语言教案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语言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语言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2、幼儿观察故事画面,理解故事内容。讲述故事情节。
3、幼儿懂得接纳自己、接纳别人,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活动准备
耷拉着耳朵的兔子物偶一个,故事中出现的各种情节画面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物偶,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只小兔子和我们平时看见的有什么不同?
(幼回答,)这只小兔子有点特别,他的一只耳朵总是搭拉着,怎么也竖不起来。他想去找朋友玩,可是发生了很多事。你们想不想知道发生了哪些事吗?
2、展开: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a·讲述第一段,提问:布布去找小伙伴们玩,小伙伴们是怎么对它的?要是你,你会怎么做呢?(幼回答)。那我们看看布布是怎么做的?
b·讲述第二段:后来布布想竖起自己的耳朵,那小朋友们知道,布布用了哪些方法吗?(幼回答,师出示图片)。那小朋友知道布布成功了吗?(幼回答)小朋友们布布接下来会怎么办呢?如果是你们,你们又要怎么做呢?
c·讲述第三段:布布听了 ……此处隐藏3599个字……蚕茧
提问:蚕宝宝到哪里去了?
出示实物蚕茧,提问:这是么?蚕茧是么形状,颜色的?
4、完整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结合图片了解蚕有蚕卵变为黑色的蚁蚕,长大一点后变为白色蚕,再结茧变蛹,然后变为蚕蛾,最后蚕蛾又蚕卵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将自己所作的记录展示,互相交流和欣赏。排列蚕的生长程序图,并依次说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尝试抽茧丝
观赏各种丝绸织品。了解古代人们都是用棉花纺纱织布做衣服:有一天,一个喜欢养蚕的中国皇后,一不小心把茧子掉进开水里,结果她发现这个茧子可以抽出很长的丝来,就请人将蚕丝织成布,结果,纺丝织成的布又轻又滑,就给它起个名字叫丝绸。
评析: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蚕宝宝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蚕宝宝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蚕宝宝长得么样?它有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在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老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领者,支持者与合作者。
在认识蚕宝宝的过程中,幼儿有一个自制“蚕宝宝的记录本”,当幼儿通过日常点点滴滴地观察记录,资料收集,不断丰富有关蚕宝宝的信息。他们所知道的蚕不仅仅是它最直观的外形,生长的变化,还知道了蚕为吃桑叶;蚕蜕皮的原因;怎样测量蚕宝宝的身长——这些是幼儿自己真正有心趣的知识,幼儿不仅在教师的组织下学习,而且也是在自己的兴趣下组织自己探索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