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骆驼》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找骆驼》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骆驼》教案1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二、通过阅读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 ……此处隐藏19103个字……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A、老师出示问题。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
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
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四、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路左边蜜右边米驮着蜜和米顺着脚印找
啃过的树叶齿印缺牙齿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