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教案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蜡烛》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蜡烛》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 ……此处隐藏9975个字……情。根据课文特点,要着力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心理活动,根据她的一举一动感知她的内心世界,并从字里行间体味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揣摩语句意思。
2、根据课文特点,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3、领会战争的残酷,体会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语句意思。
2、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学生简介作者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注意把握记叙要素。)
三、粗略探究
1、读了本文,肯定有一些片段令你感动不已,请找出来,在小组中讨论。
2、学生找出自己感动的片段并朗读、分析。
3、老师总结:感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⑴题材感人:
战争、炮火、蜡烛、烛光等。
⑵事件感人: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在坟头上的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四、精细探究
1、教师指定探究问题:
⑴揣摩语句(课后第二题)。
⑵试分析蜡烛有什么特殊意义。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3、各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五、拓展延伸
透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六、布置作业
把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整理在练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