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任安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报任安书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过程:
一.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 关于本文及屈原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 ……此处隐藏22175个字……/p>
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表明司马迁价值观的句子:“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
4、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作用:照应开篇。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结束语】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这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